05.15.2017
藍染淺談 / 屬於個人的獨特藍調,是什麼讓我們如此深深著迷?
藍染(Indigo),備受喜愛的一項傳統工藝,其所製成的產品,依據不同的使用習慣,經由時間的堆疊形成屬於自己的個性。防蟲消臭、抗紫外線,藍染自古以來便廣泛運用在許多服飾或配件,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可見到其蹤跡。來自日本藍染盛地之一的德島縣,BUAISOU 團隊近日在小器藝廊舉辦了 Pop-Up Shop,將阿波藍的深邃沉藍帶到了台灣,讓大家能夠一睹日式藍染獨有的層次之美。
BUAISOU Pop-Up Shop in Taipei 短短的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原料的栽培到完成作品的過程相當繁複,也因為這樣的耗時費工,讓藍染這項技術蘊藏相當的手感與人味,這邊就先簡單介紹一些藍染的相關知識。
時間:2017 年 5 月 6 日 -5 月 24 日 12:00PM-20:00PM(無例休)
地點:小器藝廊(台北市大同區赤峰街17巷4號)電話:02-255909260
就植物染來說,目前世界上只有四種植物能夠提煉所需的藍色素,分別為蓼藍、菘藍、木藍和馬藍,其中台灣所具備的有兩樣,分布在北邊又稱做大菁的馬藍,以南則有稱為小菁的木蘭兩種。而此回來台的 BUAISOU 團隊所在的德島縣則以帶點綠調的蓼藍聞名。關於藍染的色澤,在日本將藍的成色由淺至深,大致分出了二十二階的色譜,且逐一為顏色取了具有意象的名稱,以供辨識之用。
藍染技術裡有許多的技法,各有其特殊的效果,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先染以及後染。
如同字面上的意思,先染是先將棉線染製出不一樣的成色後,再編織成布料使用,後染則相反,包含型染、紮染、版締染、纈染等技法都是屬於後染的範疇,簡言之,就是在染製前,以蠟、夾板等能夠排除顏料附著的元素施加在布料上,再行染製的做法都可歸類在後染這個範圍裡。
簡單的了解藍染的種類和技法之後,下面就來介紹幾個將藍染詮釋出個人風格的品牌,分別有提起藍染便直覺會想到的日本、遠到西方的紐約、當然也少不了曾是重要藍染原料出口國的台灣,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迷人的品牌吧!
2007 年由吉田克幸、吉田玲雄這對父子所創立,秉持著日本製造,將職人文化的精神注入到如藝術品般的服飾中,製造出能夠永久流傳的作品,是品牌不變的初心。翻讀品牌每一季的形象,以工裝服飾的輪廓帶上一點玩心的設計,扎實的布料經過手工反覆染製,呈現出深沉且細膩的藍。 品牌中最為人熟知的是 PC KENDO 和 PC SASHIKO 兩大系列。Kendo,聽發音便知道是運用劍道服的布料發想的設計,而 Sashiko(刺子)原是用於縫補衣物的破損處,慢慢的轉變成為結合裝飾性的手藝,是屬於傳統襤褸工藝中的一門技術,不論是 KENDO 或是 SASHIKO,其特殊的面料與製作方式,都可以讓人從服飾中感受到品牌將日式傳統帶到設計裡的心意。
品牌名稱看似抽象卻又精確,以黃金比例為名,在 2014 年才由 Kimberly Wesson 和 Aimee Cho 於紐約市成立,算是個新生代的牌子。根據數學理論,具有美感的物件通常都符合 1.618 這個黃金分割原則,在這個基礎上的不論是圖像、空間甚至是音樂都令人感到舒適且協調。
回到品牌,以鬆身的工作服為基礎,發展不分性別的中性服飾,配合機器水洗呈現深淺不一的色落,時而噴灑顏料於布料上,時而在開口邊緣做些微破壞,與其說製作出的作品展現的是視覺上的完美比例,倒不如說藉由手工的介入,將服飾呈現於最舒適的平衡點上,就像那件儘管已經陳舊,卻依然讓人安心入睡的睡衣一般,感性卻又精準拿捏到布料與身體之間磨合之後的黃金比例。
上文有提到,台灣在早期已經是藍染文化的重鎮,南北各有不同的植物分布,Oqliq 便是駐地於台南的台灣設計品牌,擅長將新的科技融合時裝的元素,把文字融入作品的設計語彙,生產出富含實驗性質的服飾作品。
三個品牌,三種詮釋。 Editor/ Fenglin
Source/ BUAISOU、Freewheelers、1.61、Porter Classic、Oqliq、Google、Vim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