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下孝浩,講到這個人你或許會想到「最會穿的大叔之一」、City Boy Style,又或者是其所屬的知名日本雜誌 ——《POPEYE》,但同為編輯的我(雖然程度上落差很大)對他有不同的看法。他是我非常欣賞的編輯,也不得不承認今日《POPEYE》的成就他功不可沒,但或許,他只是在做一件他喜歡的事,而這件事剛好能讓他能在這世上生存,如此而已。

▲ Who Is Takahiro Kinoshita (Photo / Bielt)

講到木下孝浩這個名字,有多少編輯能不肅然起敬?那種「天啊!他待的雜誌我每期都會買」、「我要當下一個木下孝浩」……的崇拜,而對於一個關注流行趨勢的朋友而言,《POPEYE》更是必讀的聖經。關於《POPEYE》今日的影響力,我在此就不贅述了,這本創立於 1976 的男性潮流雜誌,應該很少人會知道,它曾幾度面臨風雨飄搖,而在 2012 年時,經過總編木下孝浩之手,讓它有了嶄新的氣象。對於編輯而言,他「會不會穿」或是「品味好不好」,這些事都已經是冰山一角,重點是,這個人成功救活了一本雜誌,而一直到今天,這本雜誌所要傳遞的文化仍持續影響著大眾,這才是他厲害的地方。

(Photo / Twitter)

木下孝浩其實沒有做到所謂的「學以致用」,大學時讀的是經濟系,畢業後的他也並沒有符合社會期望進入相關產業,而是選擇在老牌男性雜誌《MEN’S CLUB》工作。五年之後,他先是在男性生活雜誌《BRUTUS》擔任編輯一職,多年之後才接下《POPEYE》總編輯的職位(這兩本雜誌有些關聯,下次再與各位道來)。我相信,對於許多編輯而言,得到總編一職或許是職涯規劃中的一環,當然,對於木下而言也是如此,不過他卻做了更讓人欽佩的事。

(Photo / Carvenus)

上任後,木下孝浩面對的不再只是「跟風」的流行文化,而是一本超過 30 年歷史的老刊物,我想,除了要受到「老字號」枷鎖的束縛之外,讓他壓力更大的應該是「該如何把它救活」,當年的《POPEYE》並不如今日風光,該如何「符合雜誌該有的風格,並讓它被所謂的『大眾』接受」是木下面臨到最大的考驗。

(Photo / Carvenus)

接下總編一職的木下,決定承襲創刊總編木滑良久、石川次郎的精神 —— Magazine For City Boys,創造出適合年輕人閱讀的雜誌,並賦予「City Boys」全新的任務,期所涵養的內涵造就了今日的「City Boy Style」,內容除了造型之外,更多了都會生活、職人專訪、城市、街頭、品牌、穿搭等等相關的話題。而《POPEYE》也從純男性雜誌,發展成為一本以男性角度出發,並從城市角度切入的全方位雜誌。

▲ About 《POPEYE》(Photo / 雜誌瘋)

其實你可以將「POP」與「EYE」拆成兩個字看,變成「流行之眼」,而《POPEYE》就如其名,它所觀察到的不僅是流行現象,更是能夠看到未來的一本雜誌。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樣貌,就連面積這麼小的台灣,在台北與高雄都能分別看到不一樣的城市樣貌了,更不用說是土地更大的國家。木下刻意將「城市生活」放大,並以「城市男孩(City Boy)」為主軸,改造了這本雜誌。此一舉動不僅讓《POPEYE》死灰復燃,更是樹立了雜誌產業全新的榜樣。2012 年至今,《POPEYE》維持著約 10 萬名的忠實讀者(不包括除了日本以外的國家),而雖然受眾主要是「Boy」,但這十萬人之中卻有 30% 的女性讀者,閱聽眾年齡層甚至落在落在 25 歲至 40 歲的男性,其影響力可見一斑。你說《POPEYE》貼合大眾嗎?其實不然,深讀其內容其實還包含了古著或是復刻品的介紹,更有居家類的內容出現,它創造的不僅是潮流,而是一種文化,告訴大家,這樣就是「酷」。木下也曾在訪問中表示:「我想《POPEYE》的讀者,應該就是學校班上最帥的那一、兩個人吧!」既然只有一、兩個人,那它本身的設定就不全然是主流,但它卻成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銷量,這就是《POPEYE》成功的地方。他將小眾變成了大眾,進而影響了整個日本的流行文化。

▲ 「與其追求潮流,不如還創造潮流。」(Photo / 張國耀)

潮流是什麼?這個問題終究沒有一個對的答案,即便作為一個潮流編輯,也頂多只能回答你「時下流行什麼」,但會這麼說,並不是要讀者盲從,只是希望你能夠離大眾近一些,試著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潮流,而這句話從木下孝浩口中講出來,格外有說服力。究竟這個已經離流行文化這麼遠的大叔,是如何創造流行?

(Photo / weixinyidu)

40 年來《POPEYE》陪伴著許多「City Boy」成長,當然,其中也包含了木下孝浩本人,所以木下對於這本雜誌一定有著深厚的情感。當流行文化飽和到某個程度,勢必得走向「復古」。綜觀 LVC、Converse 1970、WTAPS、HUMAN MADE……知名品牌,都是運用經典元素發揮,打造了讓人注目的單品。我們都知道,日本人其實非常崇尚美式精神,而木下就是看上了這個趨勢,並且抱著「不能讓它輕易消失,就算只是多一位讀者喜歡這本雜誌都好。」的使命感,用心製作每一期的《POPEYE》。

(Photo / murdocklondon)

我們總有一天會老,即便只是兩、三歲的差異,這代表著我們離流行文化越來越遠,如果不甘心將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交給下一代編輯,不如就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潮流吧。正如木下孝浩所說:「與其追求潮流,不如還創造潮流吧。」

▲ 現在「舊」是潮(Photo / weidu8)

現代社會中到底誰沒有智慧型手機?可能連你剛上小學的姪兒手機款式都比你好。記得有一陣子,班上的同學都紛紛雙上智慧型手機,但我卻堅持使用最老、最舊的機種,因為我相信,在那個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重視你,而對方傳給你的訊息、打給你的電話,也絕對真誠。

木下孝浩:「只要我擔任總編輯的一天,《POPEYE》絕不會電子化。」(Photo / Highsnobiety)

木下孝浩一定知道,對於整個流行產業而言,自己是屬於「Old School」那一派,他也曾經表示:「我對大眾喜愛的事物一點興趣都沒有」,而《POPEYE》誕生於 1976 年,當時網路、手機都尚未普及,僅能靠著白紙黑字還有一些畫素不是很好的照片進行傳播,他將這份真摯的溫度帶入雜誌。當年,創刊編輯親自走訪了洛杉磯,除了介紹當時流行現在看卻很土的鞋款、運動服飾、滑板……最「Hito」的流行訊息之外,《POPEYE》也是首本將美國潮流引進日本的雜誌。而去年,適逢《POPEYE》40 週年紀念,木下孝浩也復刻早已銷售一空的創刊號。在 6 月號的《POPEYE》中,除了附上創刊號(復刻版)之外,他也帶著整個團隊重返洛杉磯,看看這些年來的變化,此一發想不僅引起讀著無限的共鳴,同時也讓整個雜誌產業重新省思「流行」與「文化」的意義。

▲ 即便錢用燒的還是要做下去Photo / Carvenus

木下孝浩說:「我希望《POPEYE》能夠介紹很多年輕男性未曾親身體驗過的事情」,「雜誌越來越難做」是個事實,但卻有人堅持做好的東西,我相信,因為有這樣的「笨蛋」,文化才得以傳承。當大部分的紙本雜誌都面臨銷量下滑、廣告難拉的問題,但《POPEYE》仍舊秉持著日本職人精神,除了最新的流行資訊之外,他們也致力於知識及文化的傳承。即便成本高到你難以想像,但他從沒放棄過要給出好的東西。整本刊物不論從份量、品質甚至是製作成本看來,錢都是用燒的,而這一燒,不僅燒出了人們對於閱讀的興趣,同時也燒出了木下對於這個產業的信心。而其中《POPEYE》的「城市特輯」,雖然花費的成本最多,卻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欄目。木下孝浩跟《POPEYE》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但與其說木下是有目的性的挽救了《POPEYE》的頹勢,更該用「他只是在做一件他喜歡的事」來形容他。

(Photo /《POPEYE》)

▲ 後記

剛開始,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還能幹嘛所以當了編輯,對當時的我而言「喜歡寫字、分享,而這份工作剛好可以讓我活著,就這樣」,說實在,我一點都不潮,甚至很「古」,跟所謂的「潮流編輯」有相當大的不同。我一直認為,編輯不該只是跟著流行走,而是要創造流行,這點跟木下有點雷同。但畢竟,像我這樣的人畢竟是小眾中的大眾,再怎麼樣都無法創造出符合時下趨勢的內容,或許,我就只是一個比一般人還要會寫字的人罷了。很多人會問:「怎樣才能當一個編輯?」對我而言,編輯就只是傳播的一種方式、一個媒介,反問你自己:「你有沒有辦法把你覺得『酷』的東西或是事情,用你的方式讓別人知道吧。」不管是用文字、圖片、影片……,只要你想說的事,也能夠分享給大家,那你就可以當一個編輯了。所以說,我不覺得編輯是一份很厲害的職業,而是一種責任,因為你有可能會影響大眾,甚至是影響後輩,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文化,想當編輯啊?好好想清楚吧。

曾經有一個我很欣賞的編輯跟我說:「我有點不想再影響別人了,即便是那 10 個人我都不想了。」我知道這對她而言或許是一種壓力,但,當初想當編輯不就是為了這件事嗎?不就是為了把自己覺得酷的是分享給大家嗎?即便只是那塊大餅旁邊的小屑屑,也有人懂得品嚐。我有點忘記她當時說那些話的立場了(因為我那時候有點醉),但我覺得她不該放棄,是因為,她可以影響到那些欣賞她作為的人,而那些被她影響的人,或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將那些我們都覺得酷的事情分享出去。或許,當某一天小眾變成大眾,那些我們原本覺得酷的事情就不酷了,但也是那個東西或是那件事成功的時候,我是這樣認為啦。(我以為喔)

當有一天,自己已經從菜鳥變成前輩,好像會從晚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並不是說他喜歡的東西跟自己很像,或是行事作風與自己相仿,而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或許只是表現在工作上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只有自己看到。會希望自己會的東西他也會,也會希望某種程度上能夠幫上他,但終究不會希望對方變成一個跟自己一樣的人,這種感覺很難形容。因為自己很清楚自己將離主流越來越遠,而對方才是真的能夠影響大眾的人。這個人某種程度繼承了自己的意志,希望他能夠用自己的風格,創造自己的價值,如此罷了。

木下孝浩對於許多編輯來說是一個指標,而《POPEYE》則是一本教科書。即便時間再怎麼推移,我想以編輯共同頑拗的個性而言,這件事都不會改變的,當然,每個人有自己欣賞的編輯、喜歡的雜誌,這件事無可厚非,但我們都渴望將自己覺得酷的事情傳遞出去,這就是編輯。

Editor / 3xL

可以用以下方式登陆

你已成功登入,
系统稍后跳转至首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