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談品味和選物的淵源或許要從 50 年代,日本第一波選物潮說起。

▲石津謙介(Kensuke Ishizu)Van Jacket 創辦人、《Take Ivy》作者之一。

石津謙介,一個將美國東岸長春藤名校 Ivy Style 帶回日本的重要推手,而後不少年輕留美學子也就近於市集、二手市場中挖掘老物,殊不知美國人卻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資源正在流逝中,日本國族的「典藏精神」又將物品的價值研究透徹,經由文刊、雜誌等印刷品細心推廣。時隔 20 年,不論是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設計巨擘,他們的靈感來源都墊基在前人們的精準「選物力」之上。

▲《Take Ivy》封面上雖然只掛攝影師 Teruyoshi Hayashida(林田昭慶)的名,但《Take Ivy》事實上是由三位作家共同完成,其中石津謙介則為主要作者。

要歸咎日本現今成熟的文化經濟發展源自於五六零年的「東岸淘金潮」會過於牽強,但歷史地位上絕對是開啟日本流行時尚潮流的先端。從 High-end 到平價,從古著到新品,從服飾到生活用品,各類選物店繼承日本商店街的傳統,在巷弄間自成一格營造出新型態的街頭景象,這股選物魅力也依分眾的個人風格取向持續國外擴散。

▲《Take Ivy》內頁皆是以長春藤學生最真實的一面來呈現

選物之所以和品味扯上關係,是因為它在有限的條件下消費,正所謂「慾望無窮,資源有限。」但此資源非只考慮經濟能力而已,對自己體態、個性、風格、生活細節的了解,往往都是選物當下的有限知識,也是致勝關鍵,唯有充分瞭解自己,才有機會提生自己品味。

好的品味需要從平時訓練做起,從每天進出的空間、時間,適時適地觀察周遭人群和生活型態,在該場域氛圍中發揮出最優質的著衣態度。舉個例,在一般公司行號,如果在襯衫和西裝外套中間,選用一件單排扣、絨質紳士背心,整體就有了層次,氣質昇華且散發成熟男人味。古典派頭的三件式西裝不浮誇且合理地在群體中出眾,上起班來自信加分,在同仁們眼中你也更有份量。

而對我來說,逛選物店就像是做流行知識的小測驗,為自己一段時間吸收到的資訊做一個統整。當然,不是指近期在 IG 上看到哪一位紅人穿了哪樣火熱單品就跟風去買,也不是長期 Follow 的選物店強打某新進的品牌,就自以為地購買,然後開始裝先驅。被偶像魅力迷昏頭的同時,別忘了想想,潮流產品是由某一位當紅 Icon 撐起,你和那位 Icon 有一樣的體貌、個性、嗜好、或相似領域散發出的氣場嗎?

重要的是,這些著件符不符合你的特質,和自己的外型氣質有沒有搭在同一個頻率上。若沒有,這些用錢砸下去的東西,就淪為季節性的淘汰品,沒法附著成爲自己的一部分就算了,你還浪費了物件本該散發出的魅力,全部的有限資源就這樣被你糟蹋得一塌糊塗。

▲日本選物店始祖 BEAMS 於台灣所設立的第一間位於富錦街的店面

▲台北東區知名選物店 Hotel V,仿若旅館的優雅購物空間

▲位於華山的 DPT - Department 以結合時尚、藝術與 CAFE 的選物店

這樣看來,選物從不是一蹴可及之事,卻永遠珍貴在尋找出自己的風格知己。它會需要長時間主觀(自我瞭解)、客觀(品牌知識)地揉和,才有機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品味美學。那些高竿的穿搭神人,也都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選出自己獨一無二的衣櫃。

▲《i-D》於台灣製作的街拍企劃,想看更多可點此

選對了,打開衣櫃,裡頭的排列組合只會越來越多,而非成套戰裝,或面臨這件上衣非得搭那條褲子不可的窘境。這種喜悅和成就感,長期下來踏踏實實地在衣物和穿衣者身上流通著,不僅展現不凡穿搭品味,也還給衣物應有的尊嚴。

Editor / Antony

Photo / Google

可以用以下方式登陆

你已成功登入,
系统稍后跳转至首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