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2018
adidas 和 Nike 想掀起球鞋減震科技的文藝復興浪潮?
綜觀現今球鞋中,adidas 的 Boost 科技自從發布以來,其舒適度與反饋感真的不在話下;而 2017 年 8 月正式登場的 Nike 全新高效中底 Nike React 技術,標榜在經過長時間壓縮後仍會保有出色的效能,也在問世後收獲好評。▲adidas Boost▲Nike React 早期科技還沒有那麼進步的時代,緩震技術又是如何呢?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聽過機械力學緩震技術?以下就為大家解惑吧! 但 Nike 可沒有把“彈簧”好朋友給忘記,更在今年找來當初參與設計的三位設計師,試圖將 Shox 改造以全新的形像歸來,因而誕生了 Nike Shox Gravity,並預計在 2018 年要帶給我們熟悉的新衝擊。
▲KITH x nonnative x adidas Twinstrike AD
▲adidas Twinstrike AD 除了聯名款式以及較為未來科技感配色的 Twinstrike AD 鞋款外,adidas 當然也不會忘記融入近期回朔的 Chunky Style 復古厚重爸爸鞋風潮的鞋型,例如以下 a3 Twinstrike「Goldmet」白金配色鞋款。adidas 將舊有科技帶進時下潮流中的決心與不遺餘力由此可看出。
▲adidas a3 Twinstrike ‘Golemet’【歷史小知識時間】
前文講到了 Nike Shox 以及 adidas a3 等早期機械緩震技術,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兩項技術的起源以及較為代表性的鞋款吧!Nike Shox Nike Shox 這種機械工程學的緩震科技最早出自 Air Force 1 設計師 Bruce Kilgore 在1980 年代所提出的想法,但卻耗費了近 20 年才付諸實現。據 Nike 所稱,品牌先是在跑鞋的中底裝載金屬材質的彈簧,希望能增進跑步時的效率,之後持續不斷地實驗,運用不同構造與設計的圓柱做測試,才在 1997 年成功地以泡棉圓柱的科技,創造了 Nike Shox 技術。除了緩震的效果外,其特殊的四個彈簧支架與看似零件外露的樣貌帶給人們視覺上的新奇與衝擊。▲Nike Shox R4 - 2000年 作為 Nike Shox 的第一雙產品 R4,於 2000 年正式問世,其名稱由來以 Running 的“R”加上顯眼的 4 個支柱體,因此命名為 R4。 奧運配色 世界網球女名將小威廉絲 Serena Williams 在 2004 年時就曾經穿上過 Nike 為她所特制的 Nike Shox Glamour 參加紐約法拉盛國家網球中心的賽事。 而近期 Nike Shox TL Mid SP 則是無預警的帶來更多不同配色的鞋款,除了基本的全黑還有特殊反光色以及酒紅,似乎先鋪好回歸的路,讓大眾又將 Shox 的經典從回憶中給挖回來。
▲Nike Shox TL Mid SP - 2017 年 Nike 在 2017 年 3 月開始研發新一代 Shox 科技,試圖將這個被人們遺忘的科技再次帶回,因此催生出了 Nike Shox Gravity 的鞋款,並預計在 2018 年帶來多種不同配色。
講完了 Nike Shox 之後,我們也要將焦點轉移至永遠的競爭好兄弟 adidas。2002 年,Nike Shox 正式推出後的兩年,adidas a3 機械緩震技術誕生了!a3 指的是 “a 的立方”,是一種置於在鞋底的可見裝置,它能同時提供緩衝、引導和推動,幫助運動中的雙腳達到最佳表現。甫推出時,先是運用在了跑鞋 a3 Twinstrike 上,是第一雙鞋底擁有全掌式 a3 科技的鞋款。▲adidas a3 Twinstrike - 2003 年 而後當然也運用在了籃球鞋的領域與 Nike Shox 抗衡,從 Tim Duncan 、Dwight Howard 的 a3 Superstar Ultra 開始到 Kevin Garnett 的簽名鞋款都有 a3 的蹤影,在當時亦是造成轟動。 可惜的是 a3 好景不常,雖當時可說是個相當不錯的科技,但由於其穩定性的不足以及有剝落現像等等不良問題,遭到全球召回。經過這次慘痛經驗後,adidas 也將 a3 改良再進化,於 2005 年帶來 a3 structure,將原有的 PU 發泡體改為 TPU,並使用“日”字結構,增加穩定性與耐久性及減輕重量。 隨後 a3 科技再進化,由 a3 strucutre 演變至 a3 Bounce,差別在於將先前的 TPU結構改良,使每個模塊更有彈性,緩衝性能增加;去掉原先 a3 模塊與鞋墊的連接部分,使鞋更輕,同時模塊對腳的作用更直接,此技術也運用在了 KG 第四代的鞋款中。 時間來到 2009 年,adidas 推出了一款 adidas TS Bounce Commander 鞋款,增加了魔鬼貼綁帶作為調整系統,而 Bounce 系統則依然是主角的繼續使用並作些微性能提升。除了 Kevin Garnett 著用,魔獸 Dwight Howard 及許多中鋒球員亦是此雙鞋款的愛用者。 一直到 2016 年,adidas 又推出了全新 adidas AlphaBounce 科技的鞋款,以慢跑鞋為主,將過往廣泛運用的 EVA 材質加以精心改良而成的新概念中底,雖看似與上述所講的 Bounce 無太大關聯,但同樣是運用 Bounce 科技多年下來累積的經驗而轉化而成的。
然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品牌的設計與研發團隊自然而然會找到更多資源並研發出更好的緩震科技,就如同 2013 年時全新的 Boost 科技推出震驚世界一般,而 Nike React 的問世亦是如此。當大家的目光都放在全新科技所帶來的衝擊上,舊的科技當然隨之被遺忘並且沒落。 從機械緩震科技問世到現在以來也將近 20 年,經過這麼久時間到了現在吹起復古風潮的 2017 -18 年,adidas 與 Nike 似乎早就在打算著要將過往曾風靡一時的經典機械緩震科技再次帶到大家眼前,畢竟舊有科技與最新科技相比當然有不及之處,但未必是到了完全被棄用的程度。 adidas 與 Nike 將機械緩震技術帶回可看作是球鞋發展史上的一次小規模文藝復興,可是究竟會復興得如何?筆者不敢保證這條路會走得好、走得遠,但是 adidas 與Nike 將舊有科技融入現代潮流中並帶來改良與創新,著實讓消費者們的選擇更加多元了,也同時可以讓沒經歷過那段黃金歲月的人體驗歷史,還是值得我們鼓掌與欣賞! Editor / Perry Source / Internet Photo /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