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2020
羅賓 / 放下既定的成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一切
印象中,想起羅賓總是會想起他那戴著圓框墨鏡與蓄鬍的標誌外型,看似冷酷,內心卻是充滿著溫度。由於其母熱愛攝影的緣故,從小羅賓便耳濡目染,於懵懂的年紀就已經接觸到構圖與光影的攝影技巧。 如許多人一樣,職涯所從事的工作未必會與學生時期所學相同。憶起當年,羅賓高中時參加了攝影社,雖沒有因此學到太多,不過已經展露出他對攝影的「一廂情願」。大學就讀了土木工程,然而心卻是在設計的世界之中,直到後來成功報考了商業設計系的碩班,而開始更加認真學習攝影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碩班畢業後去應徵攝影相關的工作竟然上了,其實這件事對於我來說是很感恩的,它讓我能夠將攝影與工作兩者相結合與運用。」在講求緣份的人生中,羅賓幸運的在第一份工作就能體驗與興趣相投的過程,而「攝影」也自此滲透進了他的生活。
▼不同的轉變,讓自己更加成長曾擔任過服飾品牌的社內攝影,後來成為自由接案者,直到現在是製作公司的主理人,談及這些過程的轉變,羅賓表示心態上沒有太多變化,但感受上倒是有很大的不同,「擁有『讓這整件事情越變越好』的想法是最多的改變。」他補充道。 相信對羅賓來說,永不變的一直是「拍照」這件事,但對於身份上的轉變,其實有一半是好勝心使然。羅賓:「我不想要只有現在這樣,會去想自己還可以走到什麼樣的地方。因為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樣的能耐,所以必須要去做;必須讓自己一直轉變,讓自己慢慢變好,若能同時讓自己身邊周遭的人都一起好,那才是最棒的。」 羅賓:「我覺得之前在接案的很多時候都是為了另一邊好,但這個好不是雙向的。今天雙方合作,他們覺得好、我也覺得好,這才是一個成功的合作,而不是一直滿足對方,那不是一個正確的合作方式。」在與廠商合作時,如何將自身的創作與客戶的要求做融合,確實是一道許多人都會有的難解之題。
羅賓繼續說:「若可以將商業與自己的想法結合在一起,對我來說這就是成功的攝影師與創作者。所以我覺得不應該去排斥商業案,而是去接受,因為那是磨練的一個過程,當你磨練好了,說不定就可以做到把自己的創作也加進去。就像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知名攝影師,他們就能做到想拍什麼都可以,但殊不知他們以前也是可能什麼都拍過。」 而當被問及是否有過很棒的合作經驗,羅賓毫不猶豫地說出與 ØZI 合作的《傳教士》MV。回想整個過程,ØZI 在包含腳本、拍攝手法、情境的氛圍營造等等皆讓羅賓全權發揮,另外再適時地給予回饋與意見,讓整體作品更加完整。羅賓:「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很棒的合作,有著雙方的想法,可以直接呈現內心的畫面,作品也不會很商業感。」
▼內心想法的傳遞媒介 - 攝影「其實攝影真的並不能代表任何東西,因為說穿了它就是個媒介,所以我會更覺得攝影應該是代表『我』這個人,我就是一個透過攝影去表達內心想法的人,因此攝影就是我。」 每當訪問到攝影師,總是會想了解「攝影」對他們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因而不免俗地問上「對你而言什麼是攝影?」。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於羅賓來說,他選擇以攝影的方式闡述出心中的想法與想傳遞的意念,因此攝影代表了他這號人物。「透過這個媒介去做發聲的效果,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創作的形式,而不是把它當成工作或是賺錢的工具。」羅賓繼續解釋著「何謂攝影創作者」的問題。 從事多年攝影,按下無數次快門,不禁使人好奇是否有滿意的作品?羅賓表示:「還真的沒有。」對他來說,拍攝當下會感覺到作品不錯的氛圍,但那種滿意感會在幾天後隨之消退,頓時覺得作品似乎還能再更好,就這樣經歷了無限的鬼打牆。
這種不滿足於現況的心,其實從羅賓的作品中亦能看出。「生命力」在他的作品中成了最大的代表,有生命力的畫面是羅賓一直追求的;從最開始只想拍出好看的照片,到後來找出拍照的意義,這也呼應了羅賓提到的「多方嘗試」的重要性。
▼什麼是「生命力」?
「生命力說起來很抽象,每個人體現生命力的方式都不一樣。對我來說,掉在地上的啤酒罐或菸蒂,它們被有生命的物體所介入而變成最終的模樣,如此一來其實也擁有了生命力。」 其實 MIXFIT 與羅賓相識甚久,一直都知道他最愛拍攝的題材是「人」,或可說是「女性」,當被問及「現在是否還是最喜歡拍人?」羅賓表示人依然是他最愛的題材。 與被使用過的無生命體相比,人是最直接的,因為本生就是個生命,非常靈活且具有千姿百態,更重要的是還有「交流」的環節,這點與攝影亦是環環相扣。羅賓:「我覺得攝影就是一個交流,兩個人之間的互動與交談,能夠引發你去想要按快門這件事。但當沒有交流的情況下所按得快門,那些照片都很死,沒有生命力。」
既然拍攝過無數的人,對此編輯亦好奇是否曾有印象深刻或最想合作的對象?羅賓表示:「現階段的我所追求的,就是一張讓我這輩子可以心滿意足的照片,而非去特地選擇想要與誰合作。」 舒淇(Photo / 夏永康)
「其實我自己不喜歡被冠上是哪種風格,風格這種東西不應該是你追隨出來的,而是作品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出自己模樣的。」 在非常多的領域裡,風格時常是被拿來做分類的一種方式,服飾也好、音樂也好,攝影亦是如此。但在羅賓的想法中,被冠上風格猶如被框架所限制,人們對你印象中的風格並不一定是真的代表著自己,再說,如此抽象的「風格」二字,亦是很難去定義的。而那所謂的風格,應是自己去創造與建立,將自身的樣子反映在作品中,久而久之便會有讓人留在腦海中的那份獨特記憶點。
▼科技的發達與世代的轉變,攝影師該如何生存?
隨著科技的進步,整個世界已經圍繞在求新求變的環境之中,比起以往,人們有著更多的器材能夠發揮創作,舉凡人手一支的手機便是其一;再者,「動態影像」亦是現階段的大宗,如此的低門檻與變化也讓平面攝影師首當其衝。 對此,羅賓認為就器材方面來說,雖然它們只是輔助,但還是必須要有好的器材。「不過這沒有對或錯,重要的核心還是在於創作者的想法與想呈現的內容是如何,接著再去選擇一個現階段適合自己的器材。」 其實從先前 ØZI 的《傳教士》MV 以及 Cloud by Cloud 飾品品牌的形象就能看出,羅賓確實因接觸動態製作的新做法,而有更多不同合作的可能性正在發生。
▼用鏡頭去感受,而非定義這個世界
談及未來,羅賓表示有想過辦一個名為「什麼是攝影?」的展覽,他希望來看展的人都能放開心胸去觀看,而不是去定義這個展。「你看日本有很多藝術感很強的攝影師,他們拍的作品個人色彩都相當鮮明,難道就要被所謂的『定義』及『風格』框架住嗎?說不定他根本就沒有這樣想,他想的方面應該是更深層的。」羅賓如是說。 把心打開也是羅賓期許自己做到的事。「我想要的是去感受一切。」對於被問及「除了工作是否還有一些想做的事?」他是這樣回答的。羅賓不諱言,他以前的心態較為封閉,但是當經歷了許多事,現在已經將心態打開,並藉由鏡頭去感受這個世界。「從生活中的細微小事開始感受,朝著這樣的方向,再去想說能夠為世界做什麼事。」三年前羅賓曾拍過流浪狗之家,連續拍了兩個月,雖然在外人眼裡這些實際的動作看似相當偉大,羅賓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說:「我只是按了快門,捕捉了牠們的生活日常,但其實卻沒有真正幫助到牠們;就算辦了一個流浪狗之家的展也沒有實質幫助。」 經過那次拍攝後的反思,羅賓體認到與其亡羊補牢或做些表面的事,不如先感受這個世界到底哪件事情會影響到某件事情的發生,先追根溯源並去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方向。
▼後記 就像文章開頭所述,透過本次的訪談,從羅賓的談吐與表情都能深刻體會到他是個用「心」生活的人。當羅賓按下了快門,鏡頭所捕捉的不只是片刻,還有更多的是生命的張力與故事的傳遞;他運用擅長的攝影,一點一滴地為整個大環境帶來更多的「好」。 最後,羅賓想透過今次的訪談告訴讀者們:「攝影其實就是展現出你這個人,找到自己所真正喜歡的是什麼非常重要,並且不要刻意去定義任何事,如此一來在拍照這條路上,相信便能更隨心所欲且開心。」 Photo / Momo Design / Momo Video / 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