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企划 Special Items

Back to List

還記得早前台灣服裝設計師江奕勳走上倫敦伸展台所爆發的鄉民事件,有捧上天的也有放在地上踩的,狀似不解的我思考著,當在服裝、平面、影像、產品⋯⋯等各領域上加諸「設計」兩個字,是不是勢必得讓非設計人士,也就是所謂一般大眾看得懂才叫好?看不懂就是差?如此狹隘。



就我個人淺見,天才可能是萬中選一,就好像有才華的人方得以用設計來改變甚至創造出跳脫一般人思維邏輯的新鮮事物,讓生活多點刺激,讓世界不至於無聊。也因此我好奇在台灣環境底下的各領域設計師們,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專業與令人信服呢?Vol.006 的 Jay Guan Jie Peng 這次
就將以平面設計師的身份與我聊聊關於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存在。 



踏入設計一途
有沒有人天生就是吃設計一行飯的呢?我相信是有的,尤其自小明確知道自己未來想走的路的人。高中時期的 Jay 便已對影像有相當程度的興趣,正規升學體系下的他考進了政大廣告系,當然廣告系學的是行銷、企劃,在平面設計領域並未精進太多。直至畢業後報考了實踐設計研究所,又因為太過自由的學習風氣,未能讓他真正專心於「設計」,因此,他毅然決然地決定到澳洲墨爾本唸平面設計研究所。輾轉的求學過程裡,Jay 同時靠著自學而累積了許多關於設計的知識與學問。而後墨爾本的那段時間裡,他告訴我:「我終於達成我的心願了!在那邊有點像是強化自己的學習基礎,並認知到外國人是如何去思考設計這件事情,怎麼看待這專業,這些是跟台灣老師給我的觀念不大相同的。」



國外月亮真的比較圓?

聽著他一路以來的求學歷程,雖說輾轉倒也意外地累積不少相關經驗,而他所說到國外與台灣的不同,雖說非全面倒向「國外月亮比較圓」的偏頗觀念,但也確實對他來說是有大開眼界的感受。好比說一個接案的流程,客戶溝通、檔案管理甚至是回信給客戶的時間掌控等等,他所說的這一切似乎在台灣唯有出社會後方能學到,正因如此,他想將在國外學到的不同觀念帶回台灣設計環境裡。

常言道「比起台灣,國外更尊重設計師」對此 Jay 又怎麼看呢?「我認為是有,但沒有一定,完全是比例上的問題。」就我個人觀感中,我當然也相信台灣也存有尊重設計的公司客戶存在,相反地國外也會有不尊重設計的公司客戶存在,然而,比例上的平衡似乎台灣需要做得更多。



接受度的大與小
事實上,東、西方文化各有其形成背景與脈絡,人們很難去定義誰好誰壞,不過是習慣與思維的不同。除了國外月亮似乎比較圓外,我們也聊著關於台灣與國外環境的差異,Jay 認為多少是因為西方人的思維接受度較大,尤其在台灣會稍微明顯,舉例說同樣的一張很新穎的海報出現在公共場合中時,相較於台灣,國外更習慣去接受與討論。



因為∵所以∴的設計
一直以來,我總認為美感很難去界定,它的好與壞似乎不是可以用特定的標準去定義,於是我問道:「美感有沒有標準可以定義?」Jay 直言了斷地說:「如果把詞放在美感,我不敢斷定說他有沒有標準,可是如果設計就絕對有。」而「設計」與「創意」之間又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什麼叫很有創意?」在他的觀念裡,所謂設計與創意都是具有「邏輯性」的,好比說你設計一個 Logo 出來,這 Logo 所賦予的意涵是必須要有的,「因為∵所以∴的設計才會成立」。不過呢,他也說:「可是邏輯同樣也能用不同的標準去檢驗,這標準又是什麼?如何去檢視好或不好,也是我現階段正在學習的。」對他而言,設計應該是要可以做出「好玩」、「新鮮」的事,且可以感動到某些人的,當然,非指大眾。



平面設計到貓飯
記得先前尋訪中,我問 Jay 除了設計外還想聊些什麼,他告訴了我一個我有印象的團隊——貓飯(Meow Found)。原來「貓飯」一詞開始是屬個人作者所經營的,在去年先後加入了平面設計師、視覺藝術家、媒體公關等自由創作者,貓飯是想透過靈活的合作模式來帶給人們更多元的音樂觀點,而其中一個革新的派對概念「Partibition」( Party +Exhibition),則是奠基於柏林與台北兩座城市裡的派對文化交流。其中 Jay 正是以平面設計的身份位居要職,這也是讓喜歡嘗試多元領域的他,能將自己的專長延伸到不同領域的一種方式。



小眾們的樂趣
想起去年四月,朋友間口耳相傳的貓飯將於空場展開第一檔活動,雖說未曾參加,但看來著大家的分享似乎是很成功的,他說:「當時活動中聚集到約莫六百多人,是一個不多不少,剛剛好都愛 Techno 的有趣人們。」那麼,貓飯之後的計畫又是如何?「基本上,我們當然希望能去好好做想做的事,但也會礙於現實狀況而無法實踐,貓飯是希望能真正規劃完整後,再重回大家眼前。」儘管不是 Techno、藝術掛的我,聽完 Jay 講述貓飯的存在確實是件有趣的事。與此同時我又想著,倘若小眾裡有趣的事變做大眾時,又會不會一樣有趣呢?我不知道,Jay 可能也不知道。



不解決問題的設計就不是設計?
對談幾近尾聲時,我將話題轉回平面設計上,傳統思維裡似乎有著這樣一句格言——設計是拿來解決問題的,雖說無關乎對錯,但對 Jay 來說又不完全中聽。「我有時候也想做不解決問題的設計啊,為什麼不行?」他的想像裡,會否是有可能由他來丟出問題,那又可不可行?而這想法也是他目前正在嘗試並試著去驗證的。



當設計淪為工具人

曾經看過網路一篇揶揄設計師的圖,電腦前的他們被標籤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工具人,如此這般的環境底下,設計師是「設計」又或是「工具人」?「其實大家一定會很在意美編與設計師的稱謂,雖說都是執行者,但這差別在於他本身有沒有試著去丟出自己的想法,保持自己的認知,想辦法去說服可以做決策的人。」再來,我又納悶地問:「為何雇主花同樣的錢可以請到專業也可以請到不專業?」Jay 則說:「雇主多數是一般人,自然對這方面的認知就不見得會高,有沒有辦法改善?或許可以很宏觀地去想,不管是接觸過設計或是設計本身,多少要有一些使命感,去將專業的訊息告訴身邊的人,才有辦法慢慢一步步改善。」
  



設計師的責任
各行各業必然會有其所賦予的責任存在,設計也不例外,在 Jay 的眼裡,即便大家在講要更尊重設計產業,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唯有從自身做起才有辦法改變些什麼。當然他也很坦然地告訴我們:「這些問題不是我一人丟出一個答案就能概括的,一定有人不認同也一定有人覺得我說的是廢話,但就是從自己做起。」 



「設計不是你們所想像的那樣!」帶點憤慨的吶喊,其實是我本人對各行各業不受到該有尊重時認為皆適用的,或許多數人會認為不過就是掛上「設計」好像很了不起般,但在與 Jay 聊完後,你是可以深深體會到「設計」真的不是你想像的那樣的。


阿光,專職印務兼平面設計,現今你所看到的有趣的印刷品,幾乎都是出自他手,一個圈內大家的好朋友。





what is D.O.C.
Definition of Cool,對 Cool 的闡釋,我想憑藉現世代街頭上的人們對於各種領域的專注研究,共同來定義。D.O.C. 不走虛張聲勢的淺談即止,亦絕非帶你走向流行前線,藉由人與人的連結來延續下去。透過那些人,去講述各自領域裡獨到的見解;透過這些人,去告訴我們下一個,他也覺得酷的人。  


Editor / Y.J
 
Text / Y.J 
Photo / 郭芳維 
Design / Johnny 

可以用以下方式登陆

你已成功登入,系统稍后跳转至首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