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新訊 Trend News
03.13.2017
從 HeavyUse 到 MULTiPLAY,他從未忘記要給大家最好的穿著體驗
對你來說,Select Shop 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對我來說,Select Shop 是種根基於背後老闆的眼光與品味所塑造出來的店鋪內涵。
什麼樣的品味會吸引到什麼樣的顧客,什麼樣的眼光會挑選到什麼樣的品牌,HeavyUse 一間從藍色小舖,到進駐百貨公司的HeavyUse 再到 MULTiPLAY 的出現,他們一路走來的每一步,我想藉由與主理人 Shao 的專訪來分享給知道與不知道他們的你。
(以下訪問簡稱 MIXFIT - M、Shao - S)
M:請先跟大家介紹一下 MULTiPLAY 這間店的來由吧!
S:從字面上解釋的話,MULTiPLAY 意指多元無限制(Multi)的穿搭玩法(Play)。而與過往 HeavyUse 的區隔便是,MULTiPLAY 是以 70s Retro Outdoor、Military、Vintage 這三大元素來做為整間店的串連。
M:Multiplay 裡面有哪些品牌或是特色可以告訴大眾的?
S:像是來自加拿大的 gym master 是我在 2010 年開店以來就還蠻喜歡的一種風格,它是揉合 70 年代的復古與時下機能的混合體,同時 gym master 也是我們獨家引進台灣的一個品牌。
另外像是 BIB(BE IN THE BAG)這牌子也很有趣的是它是一個日本中目黑的老品牌,品牌背後的故事是來自一個虛擬人物 Richard,一個喜歡去戶外的裁縫師,特別想將工裝、戶外甚至帶點軍裝感的求生背心等元素融入在他們每一季的商品中。而如同上面所提及的,MULTiPLAY 是想將復古、軍事與戶外這三種元素,自原先的 HeavyUse 中提煉出來,讓整體的方向可以更為明確。
M:有沒有特別想給一般民眾什麼樣的穿衣體驗?
S:坦白說,一般人對百貨的印象是較為傳統與保守,你很難想像我們可以在百貨裡面開設 Select Shop,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很新的嘗試與體驗。如同消費者一樣,他們見到 HeavyUse 或是 MULTiPLAY 同樣也是很新鮮的一件事,我想試著去傳遞「服裝的樂趣」,這樂趣或許是戶外與復古的混搭風格,也可能是你身上原先的單品如何與店內所販售的商品做結合,甚至說透過我們的店員去培養民眾對服裝價值的思維與邏輯,這些全部都是我一直以來在做與想推廣的事。
M:從東區小店到百貨公司,這一路以來你的感想是什麼?
S:記得在 2010 年 HeavyUse 剛在東區出現時,正好是東區販售日系服飾店家開始減少時,我們以 Select Shop
的模式去經營,倒也感覺不錯。直到約莫三、四年前,快速品牌大舉來台,民眾對服裝的價格似乎也有混亂的感覺,就好像你聞了很多香水以後,嗅覺失調般,你已經搞不清楚你真正喜歡的味道是什麼了。正好在當時,百貨公司找到我們,我們也感受到百貨想做些不同的事,因此經過一番討論後,陸續在百貨裡面開設了 HeavyUse 與 MULTiPLAY。我也很慶幸能有這樣的轉變,畢竟在現在世道中能有相同想法與理念並且去實踐的合作對象是少的。
M:事實上,我們見到貴店的店員,感覺都有受過你的特別教育呢!你認為店員之於你們是個什麼樣的角色存在呢?
S:哈,基本上我認為做我們的員工在某種程度上要有些覺悟,因為不單純只是賣衣服,很大一個目的我希望能夠透過他們去「教育民眾」,甚至說這件服裝會有這樣的價格是有原因的,我想他們是需要有些使命感在的,不單止是 Sales 更像是一個 Consultant。
M:除了進駐百貨外,挺好奇會否有想往北部以外的地區發展呢?
S:短時間暫時不會考慮,想先在扎實點穩固好台北這塊,確實是有北部以外的地區有意想找我們一起做些有趣的事,但想先觀察,並且先將眼前的 HeavyUse 與 MULTiPLAY 做好先。
M:最後,你認為服裝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
S:「穿衣服是一件很娛樂的事情,不該是為了買衣服而買衣服。」即便每次都會花很多時間與客人交談,有人聽得懂當然也有人不懂,但我總認為服裝是一件能帶給你很多樂趣的事,我希望能透過 HeavyUse 與 MULTiPLAY 進駐百貨後,能接觸到更多不同類別的民眾,並且告訴他們穿衣服是一件好好玩的事。
一直以來 HeavyUse 都強調著「發掘你所不知道的隱藏版好物」的冒險者心態,純粹地以「純」select Shop 的方式去嚴選出 Shao 所真心想分享的好貨。
認識 Shao 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每每聊天我總能聽到他感慨世道的不景氣,但也常有他進了哪些好貨想與我分享的喜悅。我想,即便快速時尚吞噬著街上人的個性,但我始終認為總會有著一群不受時代巨獸制約的反叛份子,是可以與你一同激盪出屬於你們的性格與樣子的。
MULTiPLAY
地址:統一時代百貨店(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 8 號 5 樓)
Editor / Y.J
Photo / 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