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新訊 Trend News

就在上週的米蘭時裝週中,Gucci 2018 秋冬大秀成功以手術室的場景、模特兒的雙生頭、第三隻眼,以及幼龍、半人半獸的形象,在各大版面不停洗版,人們不只驚豔於 Alessandro Michele 的創意外,更因為此次設計師藉由賽博格(Cyborg)的概念作為發想,讓何謂「混種」、「身份認同」等議題,再次興起。



Gucci 2018 - 2019 秋冬系列,除了強調賽博格的概念外,其充滿想像力的服裝,透過切割、拼接和重組材質與織物,加上手術室般的秀場,整題營造出極為詭譎的衝突感。


▲Gucci 2018 秋冬系列秀場影片

不過也因為 Gucci 2018 秋冬系列已經曝光過一陣子,有許多媒體、專業人士都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以及有關秀場、服裝的認知。因此,筆者想跟各位討論的是「何謂賽博格」、「賽博格的意義」這兩件事上,希望藉此能讓大家更理解設計師 Alessandro Michele 所要傳達的含義。

賽博格是什麼?

賽博格(Cyborg)其實是結合了機器的控制論(cybernetics)和有機體(organism)所衍生的詞義,簡單來說就是表示任何混合了有機體與電子機器的生物。而這個詞最早是由兩位美國研究人員克萊恩斯(Manfred Clynes)和克萊恩(Nathan Kline)於 1960 年提出,之所以會提出這種概念,是因為他們覺得當人類的科技突破,並開始進行航太的新領域時,人類與機械之間的親密關係(甚至是結合)將成為必要的條件,透過這樣的方式突破宇航員在太空中的身體局限,更有利於人類在太空中的生存。



就連不久前,將超跑送上外太空的 SpaceX 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也曾在世界政府高峰會上,再次提到人類需要與機器結合,成為「賽博格」,否則在 AI 來臨的時代,人類可能會變得不太中用。

此外,據《數位時代》的報導指出,馬斯克過去曾多次提到人腦與電腦連結的潛力,他還將這項未來技術稱為「神經繫帶」(neural lace),能讓使用者與電腦互動更快、更直接。利用高頻寬介面與大腦相接,將有助於實現人類與機器智慧的共生,並可能解決人工智慧的「控制問題」(防止 AI 的失控)以及人類未來是否有「用處的問題」。



像是經典科幻鉅作《攻殼機動隊》的世界觀中,賽博格(改造人)已成為社會常態,而女主角草薙素子雖然是由義體(機械)打造,不過擁有片段記憶的她,卻在故事推進中,不斷的尋找自我。而這也指向了一個問題,假如改造人擁有記憶、靈魂、感情的話,是否也能稱之為「人」?

《賽博格宣言》的意義

Alessandro Michele 除了將賽博格作為設計發想外,更特別引述了 Donna Haraway 的〈賽博格宣言〉,〈賽博格宣言〉隱喻了混種為可以克服二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和二分法身份認同的角色。實際上,「賽博格」是一種弔詭的產物,它同時具有自然與文化、男性與女性、正常與異形、心理與物質等多重面向,當混種受到認同,便是打破了某種規範性紀律,才可能建立出混種的歸屬。   







就《Pop Culture Academy》的文章提到,Haraway 認為賽博格就像神話中的奇美拉,是一種混種的個體。她也認為賽博格最少打破了三種界線的區分,像是人與動物之間的界線、生物與機器之間的界線、物質或非物質之間的界線,在《猿猴、賽博格和女人》一書中,就指出好比人類的某些本質式思考與猿猴社會高度共通;亦或是科技進步帶起了「複製人」的可能,人們不再像基督教創世論的思考假設般「獨一無二」,反而能透過編碼控制物體(基因排列);而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交互滲透也使得界線愈發模糊,像是電子設備的微型化,人們透過網路傳遞訊息,卻劇烈改變了我們過往的生活、習慣。

「界線是互動和命名的結果。」──哈洛威

奇美拉是希臘神話中會噴火的怪物,傳聞中它上半身像獅子,中間像山羊,下半身像毒蛇,能從口中噴出火焰,而在近代奇美拉一詞已演變為異種生物部位混和之幻想生物的泛稱。



而當界線模糊的情況下,人們對於「身份認同」的問題,便是 Donna Haraway 所想要探討的,就好比我們如何看見,以及我們是誰,這兩件事情相當類似,在《Speaking of Books》的文章中,也提到了光學和視線是 Haraway  重要的概念隱喻,尤其她強調能夠去「看見」,表示這必須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而「我們是誰」的想法,也就好比「看見」一般,除了特定經驗、社會、文化與歷史定位之外,包括一個人的身體、概念、意象、價值、意識形態等,都是使我們得以看見,甚至說是認同的介質。因此,身份認同是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一旦懷疑自己是誰,便開啟了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賽博格所衍生的後續效應

就《賽博格宣言》來看,除了講述身份認同的問題,以及界線的模糊外,也描述了女性在高科技社會的未來景況。Haraway 從未放棄對資本主義生產系統的批判,她始終堅持在新的破碎處境下,尋求抵抗與出路。



正因如此,有許多人對於「賽博格和女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當我們跨越界線後,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女人」這個分類?」等疑問存在,其實對於 Haraway 來說,問題並不在「女人」這個或任何範疇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任何一個分類的性質與意義。





就像是性別、種族或階級意識等都是被強加在身上的標籤,全然於父權體制、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這些矛盾的社會現實。不過,Haraway 也努力去做連結,事實上她在 1985 年的《賽博格宣言》中就已經把賽博格的意象扣到被殖民的抵抗主體。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 Alessandro Michele 取用了不同文化的元素,置入於女模特兒的服裝中。



結語

正如 Alessandro Michele 透過服裝所要傳達的理念,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真正想成為的人,就算「賽博格」是一種弔詭的產物,同時具有自然與文化、男性與女性、正常與異形、心理與物質的特性,看似非典型、異常,對於正常而言是有缺陷的個體,也從新的角度、新的視野獲得了新的合法性。身份的認同本來就不是自然產物,就算你的身體填入矽膠、配戴心律調整器、裝上義肢、使用他人或動物的器官等,難道會因為這樣就不是你了嗎?賽博格所帶給我們的是更寬廣的想像與實踐,要如何定義自己,不全然是透過社會、他人去界定,而是我們是否真正的「認同」自己,並爭取自已的權益。



Editor / Alec
Photo / WWD、Gucci、
vanityfair、iMDb

可以用以下方式登陆

你已成功登入,系统稍后跳转至首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