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新訊 Trend News
05.30.2019
編輯觀點 / 你為了什麼而買 sacai x Nike?
近期 sacai x Nike LD Waffle 成為全球社交平臺的一致性 Top 1 Sneaker,那麼讀者你入手了嗎?在正文開始前,沒跟上的朋友務必回顧一下 MIXFIT 當時的搶先開箱!《問鼎年度最強 / 搶先開箱 Sacai x Nike LDWaffle 兩配色》
遙想當時 sacai 與 Nike 初登板之際,3 萬元新台幣的交易價格讓不少鞋販賺足了荷包,而隨著後續的大量發售,直接砍半的炒賣價格也讓不少網友直接以「此時不入手更待何時」來形容,下圖也送上知名球鞋轉賣平台 StockX 上的實際買賣價格。
這雙 sacai x Nike LD Waffle 初現 Sacai 2019春夏秀場之時,讓很多人驚艷不已。當時 MIXFIT 也早有預見,至於沒有趕上直播的朋友也不妨點擊連結處穿越時空,回到那耀眼的秀場一探究竟。
漫長的等待終於得到回報,經過了社群網站中各品牌主理人、KOL 的無數次渲染完美詮釋了 sacai 在時尚、街頭兩領域的強大人脈!這「解構」、「重塑」、雙層 Swoosh Logo 雙層鞋底的設計已經讓不少人為之瘋狂,垂涎三尺。
▲ DIOR 創意總監 Kim Jones
▲ JUST DON 創始人 Don C 興奮地發出兩色
▲ 亞洲潮流代表陳冠希與秦舒培直接就展示了最閃的情侶鞋款
「你買的究竟是「風潮」還是 Chitose Abe(阿部千登勢)」
遙想起鞋款曝光前,多數人或許連 Sacai 確切的唸法都不知道(如同 IKEA 和 Costco),啼笑皆非之餘也讓人深入省思,你買的究竟是「風潮」還是 Chitose Abe(阿部千登勢)?是時候讓 MIXFIT 編輯部嚴肅的和大夥兒聊聊 sacai 了對吧!
「sacai 走過的 20 年」
阿部千登勢在 1998 年正式創立 sacai 之前,是 COMME des GARCONS 時尚天團中的版師,師從 Rei Kawakubo(川久保玲),後內部轉會至 Junya Watanabe(渡邊淳彌,玲姐首席大弟子)的門下,成為渡邊淳彌的門徒。
▲阿部千登勢的丈夫 Junichi Abe(阿部潤一)
在 1997 年誕下女兒後,阿部千登勢因丈夫 Junichi Abe(阿部潤一,時裝品牌 kolor 的主理)的一席話試做了一些 Samples,開啟了品牌的第一步!首先下單的便是編輯摯愛的品牌——BEAMS。意外嗎?其實就連品牌名稱的由來也令人驚訝,每當阿部千登勢接起家裡電話的時候,她都會自然而然地回應一句「Sakai」,她娘家的姓也因此意外地成為了品牌名稱。
sacai 在 1998 年正式誕生
綜觀時裝歷史,10 年時間幾乎轉眼即逝,90 年代人才輩出的日本時裝圈和千禧後如雨後春筍探頭的獨立設計人讓阿部千登勢顯得格外無光。
▲ 2010 年,阿部千登勢初登倫敦時裝周,詭譎的拼接與不同質感面料烘托出的美感都讓人們記住了 sacai 的名字。
▲ sacai 2010 Ready to Wear 系列選圖
經歷長達13年的蟄伏,加上阿部千登勢對於布料的透徹研究得以讓 sacai 在時尚領域從初窺門徑到登堂入室。
現在看來早已在時尚領域揚名立的 sacai 為何始終是人們心目中的小眾設計品牌呢?
走心的版型、貫穿始終的考究面料以及傳承有序的品牌設計 DNA 都有了,為何 sacai 還仍然居於下風處?編輯認為 sacai 之所以在時尚圈沒能成為如 LV、GUCCI、BALENCIAGA 等老牌時尚屋的對手,原因只有一個,而這一個也正巧是 sacai 的迷人之處,「不願流俗」。
▲《GRIND》窪冢洋介 sacai 2019ss 造型
看完造型選我們能總結出:沒有窪冢洋介自帶 100 分的野性或是不全套選用 sacai 服飾搭配,會讓你在造型時損失幾萬個腦細胞(真的好難啊)。
另外,亞洲潮流代表 EDC 也是例外之一,世上唯一能將 sacai 女裝詮釋得如此帥氣或許真的找不到第二人了吧?
好看不易搭才是 sacai 小眾的症結所在,sacai 挑戰的不是時裝愛好者的錢包,而是他們的品位(嗯,編輯衣櫃中的那兩件 sacai 也如藝術品般只敢遠觀不敢搭配呢)。
會設計不如會做生意。而頻繁在時尚界穿梭的「教父」藤原浩也終於出現在阿部千登勢的生命中,大概也是因為他才讓 sacai 真正的開始發光(賺錢)。
2011 年,sacai 與 fragment design 首度攜手打造了一個極其簡約的膠囊系列,可惜當時的潮流趨勢並沒推著這波聯名向前,沒有大 Logo 的設計大體上也就是一些死忠的擁護者支持。
轉眼來到了 2015 年,兩品牌風格大幅度轉變,名為「sacai NOT sacai」的第二度合作橫空出世,恰到好處的 Logo 交集也讓消費者們開始對 sacai 產生興趣,而阿部千登勢也真正被潮流消費者接納了!
▲ sacai x fragment design 「sacai NOT sacai」單品
2016 年,幕後推手 Hype Monster 藤原浩緊鑼密鼓在自己的 PARK·ING GINZA 發售了雙方的第三波聯名系列。這一次發售造成轟動,停車場停滿了各國買手、炒賣商家、粉絲,這次大家想不認識阿部千登勢也難了。
▲ PARK·ING GINZA 獨占系列
但是總結多年與藤原浩的合作來看,包括時下推出的「Hello sacai」Pop Up 系列中與 fragment design 的聯名產品,Tee、Hoodie 這類單品即使在 Logo 方面下足惡趣味設計,也無法展現 sacai 品牌的精髓——版型和面料。
「藤原浩推波助瀾只是把潮流大眾領進了 sacai 的大門」
說到底,Fujiwara 桑還是計劃通啊!20 年間 sacai 除了成衣系列外,在鞋履設計領域又有哪些作為呢?
sacai 的鞋經
服裝設計美如畫,鞋履設計鐵如渣的時裝設計師在今天比比皆是(讀者們心中應該也有答案吧?),sacai 對鞋履的理解力是否有如服裝設計一般高明呢?
▲ 平心而論,sacai 設計的所有鞋履都是襯托成衣的存在,這裡不妨回顧一下2015 年 sacai 與 Nike 的首次合作。
2015 年 NikeLab 正式公布了與 sacai 創始人阿部千登勢的合作系列。讓我們看看阿部千登勢為 Nike 聯名打造的大型舞美秀場,場面之壯觀,畫面的濃鬱氣息即便隔著螢幕仍然感受強烈。
只可惜 2015 年 sacai 的知名度在日本以外仍然偏低,而整個系列僅圍繞於女裝也讓不少男性消費者望而卻步(編輯就是其中之一),該季度成為沉水似乎也成必然。
哪怕用現在的眼光審視,這都是一個能極致表達阿部千登勢設計的運動產品支線,從百摺裙、花尾以及當年 Nike 手中的王牌 Fleece 面料、紗網製拼接理念,時下依舊引領潮流的螢光色調細節等等,都足以證明阿部千登勢的用心與不凡之處!
鞋履方面選擇了 Dunk Lux 與 Air Max 90,一體成型鞋面加上橡皮筋取代鞋帶的設計也沒能博得大眾女性的認同(畢竟 Sneaker Girl 也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新名詞)。
▲ NikeLab x sacai Air Max 90 全配色
▲ NikeLab x sacai Dunk Lux 全配色
2014 年時尚圈掀起的小白鞋瘋潮,讓用色前衛的 NikeLab x sacai Dunk Lux 與 Air Max 90 與主流審美擦肩而過。其中純白色版本的 Dunk Lux 也不敵當時便宜且認知度高的 adidas Originals Stan Smith,淪為 Outlet 貨架搶眼單品。
除了與 Nike 的合作外,sacai 也進行過其它的嘗試。2014 年 sacai 與 Vans 推出秋冬系列鞋履,鞋款採用外層拼色麂皮與內襯草毛絨組合,EDC 著用讓日本代購賣家無一例外在廣告語中加上「冠希著」字樣。(當年冠上如此字眼絕對是供不應求)
2014、2015 年,sacai 與 Clarks 合作推出的 Chukka Boot,運用了品牌主打的拼接理念,秀氣的飄帶式設計放在今日絕對可以俘獲一片時尚女孩。
2016 年開始,sacai 也嘗試與本土手工鞋履品牌 Hender Scheme 進行連線。整個合作持續了 2 年時間,雖然時間短促,但是 7 雙鞋履凝聚了 sacai 的畢生設計精華,從選材質感、材質拼接以及品牌善用的反轉式設計。整個合作系列配得上「精品」二字。
▲ sacai x Hender Scheme 完整鞋履系列 2018 秋冬與 UGG 聯名的鞋履系列,將雪地靴與羊毛襪套熔於一爐,大有買鞋送襪套的實惠感,只不過看完 UGG 的售價,你可能會對它好感盡失。
球鞋領域,sacai 也離不開藤原浩幫襯,2017 年 sacai 與 fragment design 聯手打造了兩雙 CONVERSE Chuck Taylor All Star 70s,放大的 Logo、後跟橡膠的字樣,充分說明 CONVERSE 對這兩位聯名對象江湖地位的認可。
看完 sacai 的聯名鞋履清單,我們再重新審視一下今年被 Sneaker Heads 大肆吹捧的 Nike x sacai LD Waffle 吧。
摸爬滾打多年後阿部千登勢明白現在受眾的痛點,拼接再拼接,堆疊再堆疊的精心設計永遠抵不過「娛樂明星、時尚大咖的帶貨效應」和「初期控制貨量的飢餓營銷」手法。
▲ sacai x Nike LDWaffle「親友限定」配色
歷盡滄桑,sacai 在鞋履風格上保持初心,只不過設計直白程度大勝從前。所以你今天為了什麼而消費 sacai x Nike 呢?想好再下單吧。
Editor / MBM、Casper
Photo /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