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 又稱快速時尚,源自 20 世紀的歐洲,歐洲稱之為 "Fast Fashion",而美國把它叫做 "Speed to Maket",其中以 ZARA、H&M、Forever21 等品牌最具代表性,隨著全球化影響,人們追求即時享受到商品的快感,以及追趕時尚所獲得的認同感。相較以往高級時尚追求的經典雋永,快時尚掀起一股截然不同的風潮,不斷更新的產品風格,提供時下新穎的款式或元素,並且以低價、花樣多加上大量款式生產,成功激發消費者的購物慾,可說是綜合全球化風潮和民主化、年輕化、網路化的潮流產物。

低廉的價位與快速的更新改變了人們對於衣服的態度,衣服不穿就丟,這種模式致使服裝產業成為當今全世界第二大污染產業。而這麼便宜的衣服又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紀錄片《The True Cost》,揭露了快速時尚低廉價位背後的主因,揭發血汗工廠背後的真相,希望喚起被低廉價格蒙蔽雙眼的消費者,使他們意識到廉價生產所需付出的代價。

根據「亞洲基本工資聯盟(Asia Floor Wage Alliance)」實際到東南亞工廠追蹤指出,在孟加拉的工廠裡,每天工作 10~14 小時是常態,並且是在悶熱無法休息的工作環境下,工人每天仍只能賺取約 2~3 美元的薪水,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更指出,一件棉做的 Tee,其生產過程就要用上 2,700 公升的水,分量足夠一個人喝 900 日,而全球紡織業每年的用水量更達 378 萬億公升,而在講求廉價與快速生產條件下,於服裝加工過程中所使用的大量有害化學物質更是不在話下。

"In fashion we are always trying to make people buy something they don’t need. We don’t need any more bags, shirts or shoes. So we cajole, bully or encourage people into continue buying."—Lucinda Chambers

儘管提到服裝產業的浪費以及所造成的大量污染時,快時尚品牌絕對是首當其衝,但這樣的浪費可不僅止於快時尚品牌,前英國版 Vogue 時尚總監 Lucinda Chambers 曾在離職後發表的 "WILL I GET A TICKET?" 文章中披露:「雜誌只是在嘗試說服人們購買他們不需要的東西。」,龐克教母 Vivienne Westwood 更不止一次宣揚 "Buy less, choose well, make it last."這樣的理念,更將品牌 2017 秋冬系列以一間開發綠色能源的公司命名,定名為 "Ecotricity"

事實上服裝的浪費一直都存在,早在 1988 年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第一場秀起便不斷的用行動來對抗時尚界的浪費,只是隨著快時尚品牌的出現,使得浪費情況以難以控制的方式倍數增長。

▲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89 SS

環保組織 "Fashion Revolution" 指出現今人們購買衣物的數量是 20 年前的 4 倍,儘管快時尚品牌紛紛提出各自的舊衣回收方案與永續系列,但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公司必須不斷地尋求銷售增長才能確保公司持續成長,回收的數量永遠抵不過售出的,況且在回收的過程中依然得消耗大量的資源,與此同時越趨商業化的時裝品牌也不斷推出符合當下流行的單品以尋求商業上的利益,在如此風氣之下唯有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在每個購買行為前仔細思量,才能夠在大量廣告與媒體的轟炸下,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單品,而非那些半年、一年後便埋藏於衣櫃深處的「潮流」品牌,最後再一次的提醒 "Buy less, choose well, make it last." 擇你所愛並且讓它隨著時間產生專屬自己的獨特意義。

記錄片 "Zara: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Richest Man" 即將在今年秋冬上映屆時或許可以一窺Amancio Ortega是如何建立起龐大的服裝商業帝國。

Editor / Gary Lee

Photo / Tim Mitchell、fashionrevolution、Vivienne Westwood、The True Cost、Clay Works、Stephen Szczepanek of Sri Threads、radiolider

Source / Wikipedia、fashionrevolution

可以用以下方式登陆

你已成功登入,
系统稍后跳转至首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