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新訊 Trend News

一位 MIXFIT 的網友身在海外並從事時尚相關的工作,前不久的一天他對我們說,關於當下的時尚,有一點點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於是就有了這篇讀者來稿。

【正文開始】 

當我們覺得時尚和商業這兩件事情距離很遠的時候,不如想想父親們總是說的話——藝術來自於社會生產實踐。

在現場看完 2018 AW UNDERCOVER 聯手另一個日本品牌 TAKAHIROMIYASHITA The Soloist. 的服裝大戲,不由得想說:「高橋盾感覺這季度的錢是越來越好賺了,把《2001:太空漫游》直接印上去就沒事了……」或者說後者 The Soloist. 確實太過簡單了,畢竟前輩帶著後輩,後者總不能飛得比前者高吧。不妨讓我們用影片這種直觀的呈現手法帶大家感受 UNDERCOVER x TAKAHIROMIYASHITA The Soloist. 2018 AW 的走秀氣氛。



在這個 Graphic「滿天飛」的年代,隨便找個網紅圖案印在服飾上就能看著銀行帳戶裡的數字往上漲,確實比印鈔機來得省事。比如 OFF-WHITE 剛印完兩個季度的卡拉瓦喬(編者注:意大利巴巴洛克畫派畫家),現在就換成了蒙娜麗莎,緊接著下個季度又是意大利某位優秀藝術家,只能說 Virgil 已經完全弄懂了一張張紙印上「伊莉莎白」或者「富蘭克林」的道理。

所以,你也別怪高橋盾老師把這一張張經典的電影截圖就這麼印上去了。對比幾組服飾與電影劇照,相信你與筆者也會有相同的感受。





▲《2001:太空漫游》劇照




▲《2001:太空漫游》劇照

當然,電影道具都做出來了!所以說,即使穿不出 UNDERCOVER 的感覺也可以說自己是個優秀的電影周邊愛好者。




▲《2001:太空漫游》劇照

扯了這麼多,感覺也該步入正題了,畢竟關於藝術,還是挺嚴肅的事情。 衣服本來就是一種最直接表現自己的方法:你選衣服的時候,會根據自己喜歡的顏色、剪裁、品牌、面料做出決定。電影服裝設計師也是這樣:他們根據角色的性格、所處的年代與社會階層等來選擇相應的服飾。 

調侃過 UNDERCOVER 秋冬,再來看看另外一個日本品牌 Ambush。



作為一個早年做首飾的牌子,Yoon 和 VERBAL 的 Ambush 這兩年能夠騰飛確實離不開時尚界朋友的熱捧,當然也離不開他們獨特的剪裁。






▲sacai 2015年春夏大秀上,展示了sacai x Ambush的聯名首飾珠寶 

當 Ambush 發布第一張 2018 春夏定妝照的時候,筆者就發現服裝的顏色和背景似乎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幾番摸索,果然這一季度靈感來自於約翰·休斯的電影《早餐俱樂部》。


▲《早餐俱樂部》劇照 

《早餐俱樂部》講講述了五個高中生周六被留校關禁閉的事情,從最初的不打不相識到最後的各自交心,充滿了很多青春的味道,也正是這幾個小時的「禁閉反思」,改變了他們人生。Ambush 似乎也想用這一季度的主題來宣布他們成人禮的到來。

▼AMBUSH 2018 春夏定妝照




















兩者對比,你能發現其中的剪裁、顏色,有著驚人的相似。





專家們都說人有返祖現像,時裝也逃不過這個定律。看看近幾年崛起又火透半邊天的新銳品牌,你會發現他們設計師都似乎在同一個年齡層。Virgil 之於 OFF-WHITE,Demna 之於 BALENCIAGA(VETEMENTS),都是三十多歲,Yoon 和 VERBAL 的 Ambush 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文化有很多表達形式,或者說載體,比如文字、音樂、照片、電影。那球鞋和服裝是不是文化的載體呢?當然也是。但是,可能這些身外之物與金錢產生了過於直接的關聯,教育家們總是會妖魔化利益化它們。拋開商業因素不說,你會看到這一季季的服裝或者一雙雙聯名限量球鞋,背後總是有著設計師的一種訴求,種渴望被人們理解的訴求。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而理解的人也不一定有著相同的解釋,這就是其魅力所在吧。

既然本質都是文化,那必然會涉及到交流和傳承,這樣才會帶來影響,當你問,到底是誰影響了誰的時候,這就拋出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Nike 在 2015 年拋出了一個 2020 年 500 億美元營業額的目標,這裡我們不需要討論他們怎麼能到達500億這個目標,也不需要討論他們是否設定了一個億的小目標,我們要想的是這500億目標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影響?



既然要賣到這個數字,那麼產量就得翻好幾翻,更說明當年限量球鞋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YEEZY 這個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量大了還得讓粉絲甘願買,這就得靠網紅的力量了。在 2017 秋冬的 UNDERCOVER 上你能發現一句話,「MEDIA IS GOD」,老前輩就這樣狠狠揭示了我們這個時代。當年的波普藝術家 Andy Warhol 就說過:「每個人都能當 15 分鐘的名人。」

而在新媒體時代 Instagram、Snapchat、Youtube、微博以及各種直播平台,這些數碼時代的媒體手段讓每個人的出名時間都延長了;而新媒體時代的公關,也更好地利用了這點。網紅不可怕,可怕的是網紅的粉絲們。



幾年前,你無法想像 Nike 會和一個叫 Aleali May 的女孩推出聯名球鞋;幾年前,秀場上都是資深編輯或者明星大咖,現在估計一半席位都是留給那些擁有幾十萬、上百萬粉的「意見領袖」;幾年前,買 Supreme 靠個 3G 網絡的 iPhone 4s 就夠了,現在沒個千兆網速外加 16 核處理器的 PC 你是別想了;幾年前,買手們會從當地氣候、經濟水平或客戶固定喜好等來選貨訂貨,而現在半個月前的爆款,半個月後就成了壓貨的渣。當年的橫空出世現在已經司空見慣了。 


▲OFF-WHITE 時裝周外場「爆炒」效應


▲Supreme 店鋪門口車水馬龍的盛況


▲隨意找一季 Supreme 售賣時間表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印記。對於 Nike 來說,90 年意味著 Air Max;千璽年初,意味著 NikeSB;10 年後,Nike 又帶來了 Flyknit 飛線技術,但是短暫的繁榮後,adidas 推出了 Boost 技術,外加 Kanye 的加持,讓這個產品瞬間普及大眾。 Nike 自然也發現了自己無法推出一款能與 Boost 技術抗衡,於是在走了很多彎路之後也加入了新媒體大軍的行列。簽約當紅歌手、明星,攜手爆款大牌、設計師等等舉措就不細說了,網紅帶銷量的老把戲便以新面貌出現了在大家面前。


▲2016 年 Air Max Day 請出了 HTM 設計師陣容


▲2017 年 Air Max Day 請到了你認識我不熟的網紅們

我這不是在嘲諷,這背後有著教育意義。當你我覺得 Air Max 技術已是不能再老的技術的時候,對於新生代來說當然也是。新的東西他們肯定會去嘗試,老的東西你得想辦法讓他們去嘗試。你可以想想低年級時候的你,老師逼你苦讀文學著作的故事,這是一個道理,品牌借助新媒體,給新生代們講故事,以此讓他們了解品牌的歷史文化。體驗這東西,好壞是之後的事,不體驗,那永遠就沒之後的事情了。若干年後,新生代也會說他們當年腳踩 Air Max,手捧 Air Force 的故事,所以你不得不佩服 Virgil 和 Nike 合作 The Ten 系列的用意之深。這就是教育的意義,當你爸媽問你為何又買鞋的時候,你可以和他們講講上述的道理。



現在再回到文章開頭的話題,UNDERCOVER 的這種致敬必然會喚起舊人腦海中的回憶,觸動新人心中的好奇,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反哺和傳承。





Editor / 時尚新馭手、Dale、Perry
Photo / Internet

可以用以下方式登陆

你已成功登入,系统稍后跳转至首页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