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新訊 Trend News
09.03.2017
高舉旗幟的極右份子,不約而同都穿上了卡其褲?
2017 年 8 月 11 日晚間,美國維州夏洛茲維爾市(Charlottesville)數百人聚集在維吉尼亞大學,集結份子包括:白人至上主義者、3K黨成員、新納粹份子、法西斯支持者及其他仇恨團體,主要在抗議市政府打算移除南北戰爭時期南軍領袖李將軍(Robert E. Lee)雕像。翌日,一輛灰色野馬高速衝撞反制抗議者後,即刻爆發了嚴重的衝突,並延伸出許多種族、國際、政治等議題相關。
如此國際新聞的開端,你或許會納悶著關街頭什麼事?但當眼尖的你注意到那些高舉旗幟、示威遊行的人都不約而同的穿上「卡其褲」時,你是否會好奇「卡其褲到底怎麼了?」
▲集結份子以「聯合右派」為名,他們手持火炬,喊著「white lives matter」、「blood and soil」的口號。這是納粹時期的意識形態口號,強調自己是為白人的權益發聲。
「卡其」一詞的出現
卡其(Khaki)(註1)的英文名稱是英屬印度時期創造的,追溯卡其褲的起源,最著名的例子是,遠在 1848 年駐印度英軍 Corps of Guides 的第二指揮官 Harry Lumsden 為了讓他的士兵能在印度大草原上更方便作戰,因而設計出一種棕褐色斜紋的新式制服。而後英國軍隊在所有的殖民運動中皆為部隊制定了卡其色制服,包括第二次波耳戰爭,值得一提的是,自從第二次波耳戰爭以後,在戰時所舉行的英國選舉往往都被稱作「Khaki Election」(註2)。
註1:印度斯坦語中的「Khak」是來自波斯語和盧爾語,意味著「灰塵」,「Khaki」則是代有「充滿灰塵的」、「土色的」意思。而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此類褲款也穿在了早期美西戰爭時的美國士兵身上,當時駐紮在菲律賓的士兵將這種斜紋棉布在戰爭後帶回了美國,士兵們普遍認為這種直腳、平裁的卡其褲是從中國進口來的,因此也有人稱它做 Chinos(西班牙語「中國的」意思)。
註2:中譯「卡其布選舉」,指的是利用緊張局勢博取多數人投票的選舉。
二戰後卡其褲的流行
稍稍瞭解卡其一詞的來源後,我們先插入一個流行小知識。在街頭、時尚領域中經常提及的 Ivy Style,印象中多離不開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裡的標誌性裝扮:Polo
衫、白色褲子、格紋襯衫、西裝外套以及那一件「卡其褲」。
為什麼卡其褲會出現在常春藤盟校裡呢?
事實上,當時在二戰剛結束沒多久,美國頒布了《退伍軍人權利法》(The
GI Bill of Rights)又稱
G.I.(註3)——根據這條法令,二戰退伍後的軍人可以失業的形式獲得多項補助,其中有一項校園獎學金的補助則是讓退伍軍人重返校園。誠如先前所提卡其褲為軍人所習慣的服飾之一,也因此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卡其褲或多或少是透過退伍軍人而傳入校園的。
註3:正式名稱為《1944年軍人復原法案》(The Servicemen’s Readjustment Act of 1944)——於 1944年 6 月 22 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簽署生效。 G.I. 是形容二戰美軍的俚語,代表「政府頒發」二字(Government Issue),用來指軍隊的規章制度或設備。
▲1950-1960 年代,在 John F. Kennedy、Steve McQueen、Paul Newman、James Dean 等名人的帶領下,卡其褲成了大眾眼裡的流行單品。而卡其褲在今時今日是否仍舊為流行產物,我們很難妄下評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你或你老爸不多不少都曾經有過一件「卡其褲」。
平易近人的卡其褲?
而在卡其褲出現多年以後,曾經有一個美國經典服飾老牌
Haggar(註4)在 1990 年發表了一條名為「Wrinkle-Free」無皺且易行動的卡其褲,試圖搶佔 DOCKERS(註5)在商業休閒褲的市場,並找來當時美國最受歡迎的電視老爹
John Goodman 來替此支線宣傳。
1994 年 Haggar 的電視廣告裡,你會看到一個三十多歲在家會穿卡其褲的中產階級白人男子的形象,配上 Goodman 半帶嘲諷的語氣說著:「我只是一般人,我沒有時間去思考我要穿什麼,因為我有更重要的(人)事要做。」正由於 Haggar 當時所用的宣傳手法及種種原因,加上 John Goodman 的聲音,使得普遍穿著 Haggar 卡其褲的人為此下了這個定義——"I am not in touch with my inner child. I don't read poetry, and I'm not politically correct."
再者,Haggar 廣告宣傳的合夥人 Richard Silverstein 於《The New Yorker》傳遞著的訊息是 Haggar 卡其褲是「平易近人的」、「全部男性都可穿的」日常休閒褲,然而,潛藏於表面下的意思卻帶出另一條訊息——卡其褲是異性戀、白人男性、中產階級才會穿的褲子。
註4:成立於 1926 年的 Haggar 是美國經典傳統的服飾品牌,以製作出給消費者最上乘的質感服裝為其品牌理念。
註5:全名為 DOCKERS San Francisco,於 1986 年成立時推出的 Dockers Khaki Pant,迅速攻佔了男性休閒褲市場。
看起來得體的衣著
歷史學者 Kelly Baker(註6)曾經指出:「現在,你所看到穿著 Polo 衫與卡其褲是從 90 年代的白人至上主義者開始穿的。當時 3K 黨的領袖 David Duke(註7) 發現假如他們穿著像被定型的新納粹或是有著明顯可見的紋身時,是不會被認真看待的,因此他想試圖讓年輕的共和黨員穿上看起來得體的衣服。
註6:《Gospel According to the Klan The KKK's Appeal to Protestant America, 1915-1930》的作者
註7:前 3K黨領袖,美國總統 Trump 的簇擁者,當衝突事件發生後, Trump 出面譴責新納粹時,David Duke 也直接回文提醒 Trump不要忘了是誰幫他登上總統大位。
示威者的服裝清單
視線拉回到衝突事件發生前,就在 8 月 11 日聯合右派份子的集會上,頗受歡迎的評論部落客 The Daily Stormer 版主 Andrew Anglin(註8)呼籲參與遊行的示威者透過他們的穿著去吸引一般民眾加入。並特別提出了一個詳細的服裝清單:襯衫、合身褲且勿穿著短褲。有趣的是,看到此訊息的遊行者不約而同地穿上了卡其褲。
註8:新納粹主義者 Andrew Anglin 於 2013 年創立 The Daily Stormer,並發表一系列宣揚白人至上主義的文章。
回顧去年在美國總統大選前,是白人至上主義運動開始獲得主流媒體關注與報導的時刻。其中運動裡最突出的領導人之一 Richard Spencer 他那 Chic Style、時髦的髮型,加上西裝、Polo 衫及卡其褲的正派形象,無疑打破了大眾過去對白人至上主義的印象。他們已不再是過去烙印在人們心中的那些極端形象,好比說制服般的長袍、詭異的頭罩或是 Edward Norton 在《American
History X》裡全身紋上納粹標誌的光頭黨(註9)裝扮。
註9:Skinhead(光頭黨)是新納粹其中一個活躍的分支。
Don khaki, pick ip a rifle.
誠如前述種種原因,卡其色在歷史上的確帶有政治不正確的意涵,特別是今年五月英國獨立黨(UKIP)前領導人 Nigel Farage 回到議會上時說道:假如英國沒有順利脫毆的話,那就 "Don khaki, pick up a rifle, and head for the front lines." (我想卡其褲自己也料想不到會以這樣的方式給大眾留下印象吧。)
單就所謂的政治正確來看,不同於過去 3K黨的長袍或是納粹制服,卡其色似乎更帶有一種同化的象徵,並不一定是說穿上卡其褲就等於認同白人主義或是他們的一份子,但卡其褲被極右派定型是不爭的事實。只能說以後當去遊行、示威時,穿卡其褲之前,或許你該要三思一下。
Editor / Y.J
Source / Baidu、Google、i-D、News、Wiki